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博物館學」標籤的文章

新博物館學

來源:< 博物館重要的事 >一書  譯者張譽騰自述(節錄) http://wisdomuseum.blogspot.tw/2011/08/blog-post_16.html 回顧博物館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早期博物館主要是供皇家、貴族知識精英專享,在本質上是「小眾文化」的產物。其存在的理由是因為有收藏品;在經營理念中, 「物的保存」 的功能居於核心地位,在意識型態上是懷舊的,是朝向「過去」的。 數百年的發展史中,博物館似乎已演化成一個自我完足,宛如磐石般堅固而自我封閉的建制, 逐漸喪失對當代社會的敏感度 ,對社會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的快速變遷視若無睹,也未能夠照顧到人類的存在、憂慮、期盼與希望。 1980 年代之「 新博物館學 」 ﹝ New Museology ﹞的誕生,是現代博物館學思想的重要轉捩點,它特別 強調博物館做為社會公器 , 為社會福祉服務的必要性 , 反映了博物館界人士對傳統博物館的憂慮 , 與追求一種「 復甦博物館 」﹝ a  revitalized museum ﹞ 的期盼 ,它在 理論前提與實務運作上,都與傳統迥異,呈現出一種和傳統 博物館 絕裂的姿態,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實驗的運動。 新博物館學所謂的「新」,其實是來自博物館專業和外界對「舊」或傳統博物館學的不滿,認為其中 談了太多有關博物館的「功能」﹝ functions ﹞而甚少著墨於其「目的」 ﹝ purposes ﹞的闡述;做為一門學科,傳統博物館學很少觸及理論或人文層面及其在促進社會發展上的角色,新博物館學所強調的正是對 博物館「目的」的自省和其社會意義層面上的思考 。因此,傳統博物館與新博物館最關鍵的差別,其實在於後者對以社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任務之感知和形塑。 社會有如一棵樹木,它的生命之液是由田野、實驗室、學校、家庭和城鎮等等滋養而成。博物館在社會的角色,有如嫁接在樹上的枝條,如果不能從主幹上吸取生命的汁液,博物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新博物館學代表新一代博物館學家對傳統博物館意識形態的反省; 博物館既然是為社會大眾而存在的,就應該從這個向度去深入考察它的社會基礎與社會責任 ,在現代社會的脈絡裡檢視它的本質與意識形態,從而檢討其社會角色與各種溝通的功能 。 在時代風潮的影響下,博物館無法再閉...

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是 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 。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 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 ,更長遠來看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 保持 文化多樣性 。 中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先生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 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 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 。此後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台灣,博物館學界一直注意生態博物館學的發展,但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宜蘭縣以 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 ,尚未有真正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出現。 今天全世界已經有300多家生態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 來源: 維基百科 其他相關: 生態博物館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

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

作者:郭義復 登於博物館學季刊 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mark-kuo/article?mid=47&prev=48&l=f&fid=5 摘要 博物館學與其他學科一樣,產生於實踐中,被用來指導實踐;博物館學引導博物館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提升生活品質,在社會進步及生活品質提升當中,博物館學更加蓬勃發展,不斷蛻變調整,新博物館學於焉產生。 新博物館學的出現,體現現代博物館 多元存在、互相包容的特性 ,新博物館學的觀念、主張及做法廣泛影響博物館蒐藏、研究及教育等層面,對博物館展示的影響尤其明顯及深遠,實有加以研究、探討的必要性。 本文從博物館學開始,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描述博物館學及新博物館學產生的背景、特徵及異同點,分析演變的原因、演變的機制及演變的結果,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展示的觀念、主張及做法,以及其對現代博物館的影響。 雖然新博物館學的熱潮已經減緩,生態博物館或社區博物館不再快速擴展,然而新博物館學仍然是二十世紀博物館兩大主要改革運動之一,其觀念、主張及做法勢將繼續影響二十世紀以後的博物館發展。 一、博物館學的興起 布魯納認為: 「建立知識體系的觀念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類的經驗更加連貫」 ( 邵瑞珍譯, 1995) 。成立學科的目的除了使經驗更加連貫外,也希望藉由理論來指導實踐的方向,建立實踐的方法,以突破實踐的瓶頸,擴大實踐的範圍,提升實踐的層次,並且藉由實踐的經驗來發展更多的理論,讓學科的範圍更加寬廣,學科的內容更加周延,學科的方法更加科學化,奠定學科長久發展的根基,發揮學科詮釋、預測、控制、傳遞及指導的功能。 雖然我們實踐博物館已有一段時間,也已經累積可觀的經驗,但是我們對於博物館許多的事實仍有相當程度的不了解,仍舊不清楚博物館該有的品質和特性。為了要成功的處理這個領域中有關發展和變遷的種種問題,就必須持續擴展有公信力的知識體 ( 屈麗慧譯, 1994) ,博物館學 (Museology) 就是這個具有公信力的知識體。 人類積極發展博物館學的理由,也是博物館學的功能所在,包括: ( 一 ) 擺脫自然狀態,擺脫純經驗的描述,讓人類具有解決博物館問題的能力。        存在於人類...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獨立行政法人化實踐觀察筆記(黃貞燕專欄)

第1篇.搜尋中 第2篇.搜尋中 第3篇. 捲入改革風潮的博物館-國立博物館的獨立行政法人化風波 第4篇.搜尋中 第5篇. 國立還是獨立─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博物館這個奇妙的組織名稱 第6篇. 「獨立」之名的弔詭---獨立行政法人制度的權力架構 第7篇. 原來改革還沒結束─市場化測試制度導入風波 第8篇. 終於登場的博物館政策─結構改革的意義 第9篇. 獨立行政法人博物館的進化? 第10篇. 消失的博物館 其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獨立行政法人化實踐 ── 持續發燒的行政法人化課題

新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學

作者:王嵩山 來源: 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40/columns/1218 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從國家博物館之建構,發展到形塑區域的、地方的博物館的階段。由於行政院文建會的推動,三一九鄉鎮不斷地成立地方博物館;縣級博物館也開始出現。相對於大型的國家博物館, 地方社會通過獨特的自我發現與地方組織,參與建構當代臺灣的社會文化圖像。 而蓬勃的全球博物館發展,也面臨極大的挑戰與危機;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正從傳統的博物館、新博物館學、邁向公共博物館學(public museology)的實踐。 新博物館現身、「文化」成型(K. Message 2006. New Museums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不論是澎湖馬公的澎湖生活博物館、或是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沉重的帷幕已啟,邀人耳目的展示就位,摩肩擦踵的觀眾來了,未來將如何書寫自身的歷史、再現何種文化視野呢?縣級博物館中的博物館人,抵抗萬難、夙夜匪懈,為臺灣創造出一座座獨具特色的區域型博物館,緊接著要如何組織化的、持續的、具創意的活化這個人、自然與文化的居所呢? 博物館傳統、新博物館學與新博物館 臺灣的縣級博物館例如臺中縣的牛罵頭文化園區、臺南縣蕭壟文化園區、澎湖生活博物館、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嘉義市立博物館等都是重要的例子。不論以文化園區或博物館為名,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從國家博物館之建構,發展到形塑區域的、地方的博物館的階段,也促成「新博物館」所塑造的「文化」。相對於大型的國家博物館, 地方與區域社會通過獨特的自我發現與地方組織,重新定義自然與文化遺產、參與建構當代臺灣的社會文化圖像 。 博物館參與社會文化發展的希望無窮,但地方與區域的博物館,還是不免會遭遇種種問題。例如,建館的定位不清、蒐藏政策不明,缺乏蒐藏品,推廣教育的活動不多、專業人員極少,沒有正式的組織系統,蒐藏、研究、溝通及行政空間等房舍設備明顯不足,展示多半是常設展而未有生動的特展,以及 化約了博物館與地方社會的關係 等。 新博物館學強調博物館的新取向。例如:一座博物館固然應該繼續保持其「蒐藏保存機構」的性質、也 應轉型為「教育學習的組織」,博物館的經營應彰顯「地方性的特色」 ,館員從具有「反思性的角度」、「自地方發聲」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