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導讀】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

來源:https://medium.com/

內容提要
本文作者考察了公共史學在美國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並梳理公共史學與傳統史學的關係,以及促使公共史學在1970–80s 蓬勃發展的美國歷史脈絡。作者藉由釐清公共史學在美國史學界所引發的核心議題:誰應該擁有歷史? (who owns history?)--重新思考中國史學在當代的發展[1]。

特色
不直接切入公共史學的核心概念進行分析,而是透過動態地描述公共史學這一門學科建制化的發展,去帶出各種討論與爭議,包括:公共史學的定義/功能/內涵、公共史學與專業史學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國社會在1970以降圍繞歷史詮釋權所引發的政治衝突,另一方面,則暴露了美國史學界百年來專業化發展的多重危機。

一、起源:危機中求生存-專業史學的多元實踐(1970s)
1970年代中期

背景:
 傳統史學博士在學術界供過於求(ref. 1977年的調查,僅52%獲得教職、37%兼職、32%離開),美國高教歷史系為了在教育市場上有競爭力、開始開發幫助史學研究畢業生多元出路的訓練課程。

1976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歷史系的嘗試-Robert Kelley & Wesley Johnson(同時間也有其他學校嘗試)
強調史學基本技能,加強訓練公共史學的能力和跨學科研究方法
請來一些曾在公共領域工作過的歷史學家分享、任務導向型的進入第一線公共領域場域實習、訓練行政和管理技巧、學習社會科學和統計學方法、畢業時半年的帶薪實習並撰寫研究報告(城市用水權的問題、機場噪音、洛杉磯市文官制度的歷史、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運作…等)
什麼是公共史學?(1978 in《公共歷史學家》創刊號)

在 1978 年《公共歷史學家》的創刊號上,Kelley第一次公開使用了“ public history”(公共史學)的概念。
Kelley: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公共史學指的是歷史學家的就業(方式)和在學術體制外 — — 如在政府部門、私有企業、媒體、地方歷史協會和博物館,甚至於在其他私有領域中 — — (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公共歷史學家無時不在工作,他們憑藉自己的專業特長而成為“公共進程”(public process)的一部分。當某個問題需要解決,一項政策需要製定,以及資源的使用或行動的方向需要更有效的規劃時,歷史學家會應召而來,這就是公共歷史學家。(p.3)

(a)歷史學家將史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學術界以外--也就是他所說的「公共進程」。「公共」包含了公共事務/公眾社會/公眾文化等公共領域。
(b) Kelley的說法帶有強烈問題導向的現實主義色彩。

2. Johnson:公共史學是一種「多維度的新興史學領域」(a many-faced new field of history),傳統史學訓練中缺失的許多內容組合起來,將歷史研究的技能運用到學術界之外的更廣闊的社會領域。他指出,公共史學的最基本特徵就在於它是一種「使公眾受惠(for public benefits)」的歷史學科。

(a) 反對將公共史學=應用史學(彷彿實踐與學術對立)的說法,因為一樣是在運用史學訓練/技能。

(b) 更突出公共史學對於傳統史學界的可能貢獻(但沒細談)。
兩者的共通點:他們的定義“公共史學”實際上隱含了“ 公共領域中的史學”(history in public)的涵義,但這種理解要到數年之後才逐漸演變成為公共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
當時的「公共史學」:沒有直接挑戰專業史學、不覺得專業史學與公共史學對立、將公共史學看成專業史學的分支(專業史學的多元實踐)

二、發展:朝向組織化-逐漸擴大影響力的公共史學(1970s~1990)
1978–1980年:學術期刊、討論會、專業學術團體
1978年美國史學界創辦了專業期刊《公共歷史學家》(The Public Historian),此期刊成為公共歷史學發表與討論的平台。1978–1980年間,一系列關於公共史學的討論會得以舉行,吸引了專業歷史學家和那些在政府部門、博物館、檔案館等工作的史學工作者參加。這些會議直接推動了公共史學領域的組織化,促成1980年全國公共史學委員會(NCPH)成立,成為公共歷史學家的專業學術團體。

全國公共史學委員會(NCPH)做了什麼?
1981–1985年:建立全國性的聯繫網絡鼓勵交流教學經驗和研究信息(出版會員簡報,召開年會,與包括美國歷史學家學會(OAH)和美國歷史學會(AHA)在內的全國歷史學專業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教學操作守則的討論(出版了名為《教授公共史學》(Teaching Public History)的季刊)
1986年~:調查報告( 發布了《美國公共史學教育指南》(Public History Education in America:A Guide)的報告,其中列舉了美國高校開設的公共史學項目的名單和情況。)
1988年:建立監督機制(成立評估委員會)
2008–2009 年:NCPH 的「公共史學課程和訓練委員會」(NCPH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Committee)頒布了兩項重要的項目建議,分別對公共史學碩士項目和本科項目的課程內容和構成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小結
此時期的發展促使公共史學的教學,從原本各校實驗的性質,擴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交流組織。並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確認了公共史學教學的共同特徵和工作方法,包括:目的(purpose)、主題(theme)、構成(教學內容 element)。(p.6)

在這個組織化和普及化的過程中,公共史學和傳統的專業歷史學家在諸多面向開始顯露出差異,包括:受眾、使用材料、研究方法等,並因強調跨學科方法的學習,也在史學界形成新的學術典範。

三、困惑:什麼是公共史學?誰是公共歷史學家?
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公共歷史學家?
1.早期:受過專業歷史訓練、在公共領域工作的公共歷史學家。
隨著組織化和普及化的發展,邊界更顯模糊:NCPH的多元會員。
公共史學的定義?-開放性學科的困境
2.早期Kelley的定義已不足以涵蓋,但後期因為普及化的關係,沒有統一和權威的定義。
1980s中期Susan Porter Benson等學者歸納出三種不同起源和目標的「公共史學」文化史學或大眾史學:經由各種媒介傳達和建構歷史意識的方式
公共史學運動:專業歷史學家發起,歷史研究結合公眾利益的「運動」。(貼近K&J)人民史學:弱勢群體為了確立認同、爭取政治話語權的的歷史書寫

3. 2007年NCPH提出的定義: 公共史學為一場運動(movement)、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和一種方式(method),其目的是「推動對歷史的合作研究與實踐」,公共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將「自己的特殊見識」以「易懂的」和「有用的」方式傳遞給公眾。
定義顯示出其複雜性
目的則是為了要含括現有會員的各種身分

四、挑戰:公共史學的發展究竟挑戰了什麼?
一場圍繞著歷史解釋權的討論

背景:1960年代左翼反抗運動蓬勃發展,當時投入運動、具有社會關懷意識的新社會史學家,成為1970–80s公共史學的「專業公共歷史學者」主力。

公共史學運動挑戰了兩種勢力,一種挑戰是針對國家公共領域中那些崇尚傳統史觀、力圖維護傳統秩序的保守主義勢力及其在美國政治體制中的支持者(e.g. 1944年投放第一顆原子彈的飛機 Enola Gay 的展示問題 ),另一種挑戰則是針對史學界內部的傳統勢力(e.g. 《全國中小學歷史教學標準》的歷史詮釋)。


這兩種挑戰都深入了公共史學運動的核心論辯:誰掌握了歷史?(who owns history?)--「公共史學所代表的不僅是關於歷史的看法,也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係,它代表的思想涉及“公共”概念本身的定義,涉及“一個政治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 (pp.11–12)
有別於左翼歷史學者的立場

對公共史學研究「客觀性」和「專業性」的質疑:受特殊利益驅使的歷史學、缺乏學術自由
五、結論:「公共史學是『重新界定和重新分配智識權威』的運動」


公共史學觸及歷史詮釋權的討論,也反映了歷史學術社群中,對於美國百年史學發展越來越「專業化、規範化」的不滿。史學家為自己製造了一個地方(大學)、一種分析過程(史學專業)和一種文本(史學話語),以此來生產乃至壟斷史學知識,通過壟斷知識生產過程而建立起專業歷史學家的話語霸權。 (p.12)

對於公共史學運動的倡導者來說,公共史學的目的不僅是讓歷史回歸到公共領域和公眾生活中,而且要讓“公眾” (the public)參與到歷史的解釋中來,賦予他們解釋歷史和發出聲音的機會。公共史學的積極倡導者、紐約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邁克·弗萊希 (Michael Frisch)認為,公共史學所代表的是一種“重新界定和重新分配智識權威”的運動,它將歷史研究和歷史傳播的權力分散開來,避免其成為“一種僅供掌控權力和等級所使用的工具”。 (p.12)

討論的轉向:從最初的要不要將公共史學納入專業史學的範圍,轉向討論史學的本質、內容、形式以及史學家與大眾社會的關係等

-------------------------------
[1]文章背景補充:「公共史學」在中國的發展

美:爭奪公共領域中的歷史詮釋權
中:以常民大眾為主題的公眾史學
王希(2013)西方學術與政治語境下的公共史學 — — 兼論公共史學在中國發展的可行性。公眾史學學科建設研究。
中國學者很早開始關注公共史學,但除了陳新教授開設過公眾史學課程和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了 「比較及公眾史學」碩士研究生項目之外,公共史學尚未進入國內史學界,許多專業學者甚至對此聞所未聞。與此同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普通民眾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意識形態的鬆綁,公眾社會對曆 史知識和史學修養的需求明顯增加。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2009)以通俗易懂的方式 講述中國文化與歷史,雖然學術界頗有微詞,但大眾卻興趣盎然。前幾年中央電視臺製作了《大國崛起》(2006)電視片,講述五百年來「強國」崛起的歷史,引起了民間對世界歷史前所未有的關注。為滿足公眾對歷史記憶的需求,各種品位和種類的口述史、回憶錄節目令人目不暇接。民間歷史博物館成為一種新興產業。《看歷史》(2012)雜誌舉辦的“中學生寫史”活動更是吸引了幾百所中學教師和學生的參與。

2. 錢茂偉(2015)中國公眾史學學科建設意義及其現狀。《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5年第1期;錢茂偉(2015)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一版);李娜(2014)美國模式之公眾史學在中國是否可行 — — 中國公眾史學的學科建構。《江海學刊》2014 年第二期。
公眾史學國家級研究項目的陸續開展。(國家社科基金2013、2014)
公眾史學學術研討會與歷史嘉年華活動(公共歷史節)的開展。(2013–2014)
公眾史學成果發表園地的開闢。幾家核心刊物如 《史學理論研究》、《天津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江海學刊》、《甘肅社會科學》、《歷史教學問題》、《人文雜誌》等,用專欄形式刊登公眾史學論文。
公眾史學研究機構紛紛出現。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師大、寧波大學成立了公眾史學研究中心。
公眾史學課程開始進入高校,課程建設受到關注。(2007~2015)
師資培訓:公眾史學研究隊伍的初步形成。中國的公眾史學研究是從上海、北京、杭州、重慶、寧波這些城市肇始的。從公眾史學學科建設來看,首先需要讓高校歷史系的老師知道有公眾史學這個學科,知道這個學科該怎麼建設。為了進一步推廣公眾史學,相關人員開始有意識地在全國各地高校佈點。



作者簡介

王希,北京大学歷史學系特聘教授。現任重慶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2011- )及美國歷史學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國際委員會委員(2014- )。曾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等職位。

專長領域為:十九世紀美國史、美國內戰與重建、非裔美國人史、美國憲政史、公共史學。著有:《The Trial of Democracy: 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ublicans, 1860–1910》 (c1997,2012) 、《世界歷史第11卷:西方政治體制》(2011,合著)、《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增訂版)(c2000, c2014) ;曾任英文期刊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主編(2003–2014)。

來源網址:
https://medium.com/@eyiiii/%E5%B0%8E%E8%AE%80-%E8%AA%B0%E6%93%81%E6%9C%89%E6%AD%B7%E5%8F%B2-%E7%BE%8E%E5%9C%8B%E5%85%AC%E5%85%B1%E5%8F%B2%E5%AD%B8%E7%9A%84%E8%B5%B7%E6%BA%90-%E7%99%BC%E5%B1%95%E8%88%87%E6%8C%91%E6%88%B0-a8636945750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質空間(異質地方heterotopias)---傅柯Michel Foucault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古典社會學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