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2的文章

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是 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 。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 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 ,更長遠來看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 保持 文化多樣性 。 中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先生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 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 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 。此後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台灣,博物館學界一直注意生態博物館學的發展,但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宜蘭縣以 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 ,尚未有真正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出現。 今天全世界已經有300多家生態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 來源: 維基百科 其他相關: 生態博物館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

馬庫色---<單向度的人>

馬庫色(H. Marcuse)的「人性解放」美學觀及在教育美學上的蘊義 (節錄)正統派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要論點有: ( 一 ) 藝術與 物質基礎 之間有著確定的關連,在藝術與生產關係整體性間也有著確定的關係。隨著生產關係的改變,藝術本身作為超結構 (superstructure) 的一部分也會有所改變。 ( 二 ) 在藝術與社會階段之間亦有確定的關係。真正的、進步的藝術,是屬於 「新興階級」 (ascending class) 的藝術 ,它表達了這個階級的意識。 ( 三 ) 政治與美學、革命的內容與藝術特質會傾向一致。 ( 四 ) 作家有義務去表達、表現出「新興階級」的興趣與需求。 ( 五 ) 一個「衰微階級」 (declining class) 是只能生產出「頹廢」 (decadent) 藝術的。 ( 六 ) 現實主義 (realism) 被認為是最能符應社會關係的藝術形式,因此也是 最「正確的」藝術形式 (Marcuse, 1978, pp.1-2) 。 正統派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論點,固然重視藝術的客觀面,強調 藝術是階級意識型態的表達 ,也賦予了藝術或美學一種 反映現實的任務 ,但由於他們強調藝術作為一種上層結構,故受到下層結構 ( 特別是經濟結構 ) 的決定,遂使得藝術失去了絕對的自主性與超越性,不僅無法完成改造現實的目的,也無法達到人性解放的目標,更遑論席勒所論述之精神上的「審美自由」。 相較於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庫色的美學觀充滿了更多的 烏托邦色彩 ,並且在烏托邦觀念中,他又結合了席勒部份的美學觀念,而對於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所主張的現實主義進行了超越。誠如詹姆遜 (F. Jameson) 所分析的:「對於馬庫色,正是這種烏托邦概念─在行動原則之外,設計一種文化理論建構的企圖─從此吸收並替代了席勒和超現實主義者的藝術功能,體現了一種最新的自由的詮釋。因為烏托邦思想可以說是聯合了哲學的和藝術的兩種衝動,同時又超越了兩者:是 哲學變成了具體的,是藝術把生活本身而不是把產品和作品當成了它的對象 。那種只有快樂原則在其中依舊是純粹的和不受壓抑的幻想衝動,現在否定了現存的真實世界,那個『現實主義的』世界,並為那個世界準備了一種未來。 …. 馬庫色在這種新的感性與新的性政治中,看到了如何把藝術衝動用於對新生活方式本身的創造,用於對烏托邦

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

作者:郭義復 登於博物館學季刊 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mark-kuo/article?mid=47&prev=48&l=f&fid=5 摘要 博物館學與其他學科一樣,產生於實踐中,被用來指導實踐;博物館學引導博物館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提升生活品質,在社會進步及生活品質提升當中,博物館學更加蓬勃發展,不斷蛻變調整,新博物館學於焉產生。 新博物館學的出現,體現現代博物館 多元存在、互相包容的特性 ,新博物館學的觀念、主張及做法廣泛影響博物館蒐藏、研究及教育等層面,對博物館展示的影響尤其明顯及深遠,實有加以研究、探討的必要性。 本文從博物館學開始,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描述博物館學及新博物館學產生的背景、特徵及異同點,分析演變的原因、演變的機制及演變的結果,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展示的觀念、主張及做法,以及其對現代博物館的影響。 雖然新博物館學的熱潮已經減緩,生態博物館或社區博物館不再快速擴展,然而新博物館學仍然是二十世紀博物館兩大主要改革運動之一,其觀念、主張及做法勢將繼續影響二十世紀以後的博物館發展。 一、博物館學的興起 布魯納認為: 「建立知識體系的觀念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類的經驗更加連貫」 ( 邵瑞珍譯, 1995) 。成立學科的目的除了使經驗更加連貫外,也希望藉由理論來指導實踐的方向,建立實踐的方法,以突破實踐的瓶頸,擴大實踐的範圍,提升實踐的層次,並且藉由實踐的經驗來發展更多的理論,讓學科的範圍更加寬廣,學科的內容更加周延,學科的方法更加科學化,奠定學科長久發展的根基,發揮學科詮釋、預測、控制、傳遞及指導的功能。 雖然我們實踐博物館已有一段時間,也已經累積可觀的經驗,但是我們對於博物館許多的事實仍有相當程度的不了解,仍舊不清楚博物館該有的品質和特性。為了要成功的處理這個領域中有關發展和變遷的種種問題,就必須持續擴展有公信力的知識體 ( 屈麗慧譯, 1994) ,博物館學 (Museology) 就是這個具有公信力的知識體。 人類積極發展博物館學的理由,也是博物館學的功能所在,包括: ( 一 ) 擺脫自然狀態,擺脫純經驗的描述,讓人類具有解決博物館問題的能力。        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博物館,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其有形的存在與人類社會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