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2的文章

從台灣進口藝術品至中國大陸的規定與作法

2012年06月15日 Update   文  / 柯人鳳 來源: http://www.atfm.asia/tw/article.php?id=143 一般從台灣進口至中國大陸,可採取兩種做法,一種是 一般性申請入關 ,另一種是採取 小三通 。另外,藝術品申請進口入關時,應先認定為 展品 還是 貨品 ,主要差別在於是否產生交易行為,因此在採取報關的程序上,也會有所不同。在進行藝術品進口作業時,可分為四種,其對應之進口目的也不盡相同: 1)一般貿易方式清關(即永久進口) 2)臨時進口方式清關 3)小三通 4) 綠色通道

藝術禁制政策預期為敘利亞的有錢人帶來致命一擊

Art sanctions aim to hit Syria’s rich where it hurts 一項禁止奢侈品進口的法令,其中包括藝術品、奇珍異寶以及古董等貨物 By Riah Pryor. Market,  Issue 237, July-August 2012    Published online: 09 July 2012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董于萍 摘譯 來源: http://taerc.blogspot.tw/2012/07/blog-post_17.html 作為六月剛通過之奢侈品禁止令的一部分,歐盟至敘利亞的藝術出口交易也已全面停擺。這項包含珠寶以及豪華汽車的禁制政策,是國際真對敘利亞政府血腥震壓反政府份子行為所做出的最新外交制裁。 此項法令疑似是針對敘利亞總統 Bashar Al-Assad 及其妻子 Asma Al-Assad 揮霍無度之奢華生活而作出的制裁,根據先前流出的信件資料顯示, Asma Al-Assad 在 2011 年的混亂的抗議和暴動仍中花費了大量金錢在購買設計師的精品服飾,此外,總統夫人最近還意圖向一位倫敦背景的交易商購買一件尚比亞藝術家 Nick Jeffrey 的作品,售價大約在 5000 英鎊至 10,500 英鎊之間。不過事實上,這項交易雖然立即受到歐盟禁制令的限制, Asma Al-Assad 本人卻因為擁有英國的國籍,而得以親自進入英國,為自己添購更多的藝術收藏。 而針對「藝術資產是否該受到政治手段綁架」的議題,各界有許多正反不同的意見。「兩個國家間的藝術禁制令永遠是該令人慚愧的,它等於是在相當程度上禁止了雙方的文化交流。」 Beirut gallery Espace Kettaneh Kunigk (Tanit) 畫廊的負責人 Marc Mouarkech 表示。 不過在敘利亞的議題上,藝術或文化交流因政治而遭到阻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禁制令對藝術交易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仍舊存在著許多爭議,事實上,敘利亞大多數的私人收藏都並未存放在境內,有錢人早就將他們多數的資產與收藏品移至海外。 歐盟目前正竭力尋求任何對敘利亞施壓的方法,「過去的經驗指出,禁制令所針對的對象大多是非常享受且仰賴奢侈品的,同時,這樣的舉措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象徵價值。」歐盟外交政策的發言

第十三屆德國卡賽爾文件展

第十三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I) - 在現代的荒蕪裡滋長 2012年07月08日 Update 文 / 吳虹霏 來源: http://www.atfm.asia/tw/article.php?id=149 (摘錄) 第十三屆卡塞爾文件展創下多項紀錄: 首先是突破地域限制- 除在德國卡塞爾之外同步在阿富汗、埃及、加拿大等地展出。位於卡塞爾鎮中展點多達三十多處,其中散布在卡爾斯奧公園(Karlsaue Park)裡的作品就有五十二件,考驗參觀者的腳力與耐力。再者是藝術自身的突破,參與展出者來自藝術、科學、哲學、自然、音樂等專業領域; 他們的思想透過繪畫、錄像、裝置、座談、出版、表演等形式實踐出來。誠如策展人克莉絲朵芙-芭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所言,「文件展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展覽,它更是一種心靈的狀態。」這一場號稱「沒有思想」的盛會著實鮮活了感官,更是自由豐富、叛逆的讓觀者的心智幾近爆炸,迷走在藝術的疆界… ......... 隨著歐洲戰亂的平息、經濟的復甦,文件展衍生為藝術與社會議題交織的實驗平台。策展人被交付權力去質疑甚至推翻當今社會的現象,而後提出新的命題,詮釋組合出新的脈絡。從展出作品中可明顯嗅出此屆展覽的反派性格: 反資本主義、反男人當權、反歐洲傳統視覺藝術體制、去中心主義,甚至去人類中心化(de-anthropocentricizing)…。 第十三屆文件展給觀者沉重冰冷同時輕盈溫暖的矛盾感,在這種極妙的平衡裡,舞蹈、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在充滿著藝術的未知的卡塞爾鎮裡漫遊,造訪的旅客將以為闖入一秘密集會空間,漆黑裡隱約可見許多人影,夾雜著耳語、認真的談論…,突然這些人們一致的唱起歌、打著拍子踏著舞步,更拉起你的手加入,感受著黑暗中的熱切流動。這是英國藝術家汀諾.塞格(Tino Sehgal) 的表演,也為此屆文件展的「藝術定義」下了最精彩的註解。 在尖銳地揭開歷史的瘡疤,與現今的和平、資本主義榮景假象並置之下,眼前這一個進行式中的文件展正大伐破壞所有以為完好的建設,同時試著邀請、納入包容更多更廣的新的可能。它正在試圖使人們相信藝術還是會為世界開拓一片淨土,使交流沒有障礙,思想不受侷限,再沒有中心邊陲的階級之分,藝術即使因此不再是藝術,終究是帶來了希望與信仰。

企業贊助藝術的當代典範:德意志銀行 (上)

來源: http://www.atfm.asia/tw/article.php?id=147 「透過藝術,人類得以創造,勇於質疑,跨越藩籬。我們深信藝術能驅動世界,這也是德意志銀行致力於推廣當代藝術並鼓勵民眾參與藝術的原因。 [i] 」 “Art builds. Art questions. Art transcends borders. Art works. This is why Deutsche Bank is committed to contemporary art and to encouraging and engaging people.” 德意志銀行與當代藝術的深厚關係,除了體現在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逾5,600件藝術品的企業收藏,更因其長期擔任重要國際藝術博覽會(如Frieze Art Fair) 的主要贊助者而廣為人知。然而,德銀贊助藝術的面向和程度卻不僅止於此。 走入大眾‧進入線上 Going Public & Getting Online ”Art Works” – 相信藝術能驅動世界,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信念 – 是促使德銀積極與大眾分享藝術的主要原因。1998年,德銀和 美術館全球化的操作典範古根漢基金會合作 ,位在東柏林的德國古根漢(Deutsche Guggenheim) 於焉成立,擁有30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除了展示德銀本身的豐厚收藏,同時也每年委託不同藝術家針對此展覽空間創作作品,並與各國際美術館合作策展。雖然此項合作計畫可能於今年宣告中止,過去14年來已舉辦了57場展覽,吸引了約1800萬的參觀人次。此外,在2008年,德銀也與位於法蘭克福的Städel Museum合作,以永久借展(permanent  loan) 的方式將德銀600件的收藏移轉至該美術館,陳列於該館的德意志銀行藝廊(Deutsche Bank Gallery),民眾因而可藉此觀賞到許多1960年至1990年的重要德國藝術作品,而德銀本身也可更加專注於當代畫作的收藏。 另外,自2002年9月起德銀 發行了線上藝術雜誌”ArtMag” ,平均每月發行一期,主要作為德銀參與藝術的相關資訊分享平台。今年更進一步 開發了手機及iPad適用的應用軟體(Apps),除了將德銀的完整藝術收藏盡納眼底, 使用者亦可查詢位於不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