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主義---新右派與自由經濟(未完)

關鍵字:
新右派、新公共管理、保守派、自由經濟、國營事業私有化、歐洲共同體


簡介

功過集一身,回顧柴契爾夫人傳奇

社論 -- 柴契爾主義的反思(節錄)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2529

柴契爾夫人自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年間擔任英國首相,她篤信自由經濟,主張小政府,任內對英國的政經社會進行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包括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鬆綁勞動市場、金融市場、限制工會權力、調降稅率等,促使英國走向市場經濟,這些大改革在全球掀起民營化的浪潮,也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典範,被稱為「柴契爾主義」。

柴契爾夫人曾說,「唯有個人擁有自由,國家才會變得偉大。」《經濟學人》指出,「柴契爾主義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現狀,擁護自由。」柴契爾夫人所推動的改革不僅改變了保守黨,甚至整個英國的政治;她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與已故美國總統雷根合作對抗共產主義,終結了蘇維埃政權。

不過,柴契爾夫人雷厲風行推動民營化,在英國國內也引發兩極評價。支持者認為,柴契爾主義使得英國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反對者則批評,當年的金融大改革,對金融業大幅鬆綁,倫敦發展為世界金融中心,讓英國引以為傲,但金融業產值占全國經濟的比重大增,金融發展失衡,也種下了今日金融風暴的遠因。

統計資料顯示,過去二十八年來,英國人均所得大幅增加,在一九七九年時,英國人均所得相當於美國的百分之七十六;二○○七年,這項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三,在七大工業國中,英國僅次於美國、加拿大。這段期間,英國生產力也大幅提升。一九七九年時,英國工人平均產值是美國的百分之七十五;二十八年後,這項比重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五。

究竟柴契爾主義對英國帶來利弊如何?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范芮南指出,柴契爾夫人推動自由經濟,提升了英國的競爭力;不過,也產生某些缺失,例如貧富不均擴大。《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沃夫則指出,英國有龐大的金融中心,製造業部門相對較弱;有鬆綁的勞動市場,但貧富差距更大,且政府與民間投資不足。金融海嘯以來,後柴契爾時代的英國經濟,遠比許多人想像的脆弱。

自金融海嘯之後,各國政府大幅擴張財政,並相繼推出量化寬鬆政策,迄今歐洲各國仍深陷債務危機。《經濟學人》認為,歐洲各國必須進一步推行柴契爾主義,大幅鬆綁市場,否則經濟難有起色。

----------------------------------------------------------------------------------------------------


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一)
文 / 劉坤億教授【台灣法律網】
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1648,&article_category_id=1634&job_id=68487&article_id=32071

----------------------------------------------------------------------------------------------------

新右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F%B3%E6%B4%BE


新右派(英語:the New Right)與新左派都是一種社會運動,而新右派乃是相對於「老右派」而產生。其理論基礎以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 Hayek)、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思想為基本。新右派與老右派、新保守主義比較不同的是他們的行動力、進取性和民眾主義的風格,新右派認為,公民不能完全控制政府,國家雖然希望將福利最大化,但由於國家也是參與者,基於自利心的原因,市場失靈不但不能矯正,反而有政府失靈的狀況產生。
新右派是保守主義思想的一支,它反對戰後國家干預的轉向,也抗拒自由主義式或進步主義式社會價值的擴散,因此可以說是反革命的一個派別

新右派的發展

新右派之所以在1970年代以後抬頭,乃是因為福利國家的弊病重生,例如:赤字增加、財政負擔增加、經濟活力減少、政府機構增加……等等問題,且新右派的基本理念即為反對國家干預主義,福利國家正是難以避免國家干預主義問題的樣態。

新右派的派別


經濟派
經濟派包括新自由主義者查爾斯·墨瑞(Charles Murray)、喬治·季爾德(George Gilder)、弗里德里希·海耶克、羅伯特·諾齊克等人。其基本概念為「自由的社會需要自由的市場,國家的正當性來自可以創造與維持市場的運作。」本派的貢獻在於讓市場恢復理性,避談政治理想。
海耶克並不排斥福利措施,但反對政府的強制手段,侵害了自由原則,造成其逐漸將人們推向奴役之路。另外他也反對國家過度的所得重分配,這會使個人的工作意願減少,也使經濟活力減少,他認為市場才是最有效的經濟機制[1]。
傅利曼對於所得重分配非常反感,因為在市場下的所得分配是公正的,也具有分散政治權力、促進公民自由、培養上進精神及原創力、提高勞動生產力等積極功能。所以,傅利曼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回覆古典自由主義,在金融政策上,其認為應以「法則代替權威」,維持貨幣供給的成長率[2]。

政治派
政治派包括考林(Maurice Cowling)、史克魯頓(Roger Scruton)等英國學者。他們的基本思想為同情自由市場,但是更關心道德與社群要素,創造一個有機的社會,讓現代人異化的恐懼消失。

----------------------------------------------------------------------------------------------------

新公共管理發展歷史系絡之初探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5/CL-R-095-049.htm


----------------------------------------------------------------------------------------------------

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中的經濟部分。

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發展於啟蒙時代,亞當·斯密被視為第一個闡述此思想的學者。他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應降至最低,但他也不反對由國家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財。
一些發展於18世紀的理論,認為人們只要保留他們擁有的經濟設備,而不是交由國家控制,那麼將會創造出一個和諧、平等且日益繁榮的社會。這加強了18世紀末期,走向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潮流,並在之後轉為重商主義制度。
私有財產和個人契約組成了自由主義的基礎。早期的理論,假設個人經濟活動是大量建立在自我利益之上,(看不見的手)讓他們在沒有任何限制之下行動將產生最佳的結果,(自發秩序)並提供了最低標準的公共資訊與正義。例如,沒有任何人被允許去脅迫或竊取。

經濟自由主義支持政府除去市場的限制,並認為國家有提供公共財的合法地位。
例如,亞當·斯密認為國家應擔任起提供道路、運河、學校與橋樑等私有實體無法有效執行的角色。然而,他更喜歡使用者對這些財貨的消費付出一定比例的費用(如公路收費系統)。另外,他支持能促成自由貿易的報復性關稅,也提倡著作權和專利以激勵創新。

最初,經濟自由主義是用來對抗,支持封建特權、貴族傳統和君主為了他們本身利益而運轉國家經濟的人士,而這些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被大量廢除。
19世紀中期,林肯遵循輝格黨的經濟自由主義,包括增加國家控制如鐵路的供應和管理。太平洋鐵路法(Pacific Railway Acts)提供了第一條跨大陸鐵路的發展依據。
今日,經濟自由主義結合了古典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自由意志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一些學派,特別是自由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




自由保守主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質空間(異質地方heterotopias)---傅柯Michel Foucault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古典社會學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