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說發展概述、大綱


臺灣小說發展概述(節錄)   http://ctld.ntu.edu.tw/ls/strategy/lecture.php?index=76

要閱讀一個地區的文學作品,應該先對其歷史發展之背景脈絡有一通盤概念性的掌握,如此方能上扣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參透文學作品與時代間千絲萬縷的對話關係。無論哪一種文體的文學,勢必和其所屬時代有著密切而深刻的互動。而台灣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和政治文化的發展、遷變息息相關。

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對「身分認同」懷抱著某種矛盾情結,動輒在「台灣人」、「日本人」以及「中國人」的主體定位間游移滑動;此外,彼時台灣人一面抵抗日本殖民政權的轄治,一面又受惑於殖民統治之下所帶來的種種現代化措施,知識份子於「反抗殖民心理」與「生活現代化、便利化」兩端擺盪浮懸的態勢自又不待多言。當時最有名的小說,便是吳濁流在1946年以日文所書寫的《亞細亞的孤兒》,文中對於台灣人民複雜的認同有著透徹而精闢的描繪。

而戰後到當代的文學發展,則又為台灣文壇開啟一波新的潮流。前述日治時期的作家群多半因為語言表達上的隔閡而失去創作空間,取而代之的是大陸遷台而來的作家及其書寫典律。




五○年代:反共懷鄉小說 

五○年代的小說中,其實有不少作品是應政策而生的。政府祭出高額獎金,鼓勵作家書寫以「反共復國」為題材的作品;在政治力有意的運作、操持下,「反共文學」可謂一枝獨秀;然從對面著眼,當時的文人或多自大陸渡海南來,將對原土原鄉的戀懷之思化為文字乃人情之常,而透過文學形式的表達,讀者們亦得以感同身受;例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姜貴《重陽》,皆是當時文學的代表作品。

六○年代:現代主義小說 

一九五六年台大外文系夏濟安教授創辦《文學雜誌》,認為「文學」不應遭任何立場的政治勢力介入,反而當維持一獨立的審美機制,「就文論文」。他不唯是一名重視文學藝術和自由創作的學者,並且引進西方作家作品,也鼓勵自己的學生在《文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當時,白先勇就在《文學雜誌》上發表了若干小說;爾後,白先勇受其啟發、承其遺緒,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從而譯介了大量的西方現代主義小說。

現代主義小說的特色是重視文學的藝術性,認為文字語言是最能體現文學藝術性的部份。現代主義對藝術的追求、對語言的講究,透過文學呈現出人於世界中的獨立地位,對人生哲理和個體「存在」意義的探討亦所在多有,這時期的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因而和五○年代的反共懷鄉小說形成一組鮮烈的對比和對位,而台灣文學也因為現代主義思潮、文藝觀的引入,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里程。

七○年代:鄉土小說

然而,當時社會許多中下階層的群眾生活困苦,哲學的種種隱喻讓文學太具藝術性、太過精緻化,最後則不免要與廣大人民身處的社會現實情境相脫節。一旦失卻群眾基礎,相關書寫形制及內容所予人的距離感便呼之欲出。
肇因於對現代主義高談闊論的反動,七○年代鄉土小說趁勢而起,其中最富特色者,包括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和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等。鄉土小說最大的特色,是其人物主角「親切」而沒有距離,就像活在我們身邊一般,這樣的取材也為讀者們帶來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


八○年代:都市小說與政治小說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的都市化,八○年代逐漸出現「都市小說」這一類門的作品。同時,這也是台灣政治面臨危機及轉機的時期:統獨、族群和身分認同等議題紛紛排闥而至,大大影響作家的創作。例如黃凡的《賴索》、《都市生活》,皆是都市小說的代表作品。


九○年代:女性小說與同志小說

九○年代,具有性別自覺意識的女性文學作品和「同志」文學相關創作相繼浮上檯面,作家們自具有性別主體意涵的角度切入、發聲,開始寫「女性」的故事、寫「同志」的故事。箇中翹楚如蘇偉貞的《沈默之島》、 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等。


其他相關:【延伸悅讀】文學概況─台灣現代小說發展脈


台灣小說發展一覽表   教師:莊文福(點擊文件下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質空間(異質地方heterotopias)---傅柯Michel Foucault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古典社會學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