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轉文:【導讀】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

來源: https://medium.com/ 內容提要 本文作者考察了公共史學在美國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並梳理公共史學與傳統史學的關係,以及促使公共史學在1970–80s 蓬勃發展的美國歷史脈絡。作者藉由釐清公共史學在美國史學界所引發的核心議題:誰應該擁有歷史? (who owns history?)--重新思考中國史學在當代的發展[1]。 特色 不直接切入公共史學的核心概念進行分析,而是透過動態地描述公共史學這一門學科建制化的發展,去帶出各種討論與爭議,包括:公共史學的定義/功能/內涵、公共史學與專業史學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國社會在1970以降圍繞歷史詮釋權所引發的政治衝突,另一方面,則暴露了美國史學界百年來專業化發展的多重危機。 一、起源:危機中求生存-專業史學的多元實踐(1970s) 1970年代中期 背景:  傳統史學博士在學術界供過於求(ref. 1977年的調查,僅52%獲得教職、37%兼職、32%離開),美國高教歷史系為了在教育市場上有競爭力、開始開發幫助史學研究畢業生多元出路的訓練課程。 1976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歷史系的嘗試-Robert Kelley & Wesley Johnson(同時間也有其他學校嘗試) 強調史學基本技能,加強訓練公共史學的能力和跨學科研究方法 請來一些曾在公共領域工作過的歷史學家分享、任務導向型的進入第一線公共領域場域實習、訓練行政和管理技巧、學習社會科學和統計學方法、畢業時半年的帶薪實習並撰寫研究報告(城市用水權的問題、機場噪音、洛杉磯市文官制度的歷史、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運作…等) 什麼是公共史學?(1978 in《公共歷史學家》創刊號) 在 1978 年《公共歷史學家》的創刊號上,Kelley第一次公開使用了“ public history”(公共史學)的概念。 Kelley: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公共史學指的是歷史學家的就業(方式)和在學術體制外 — — 如在政府部門、私有企業、媒體、地方歷史協會和博物館,甚至於在其他私有領域中 — — (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公共歷史學家無時不在工作,他們憑藉自己的專業特長而成為“公共進程”(public process)的一部分。當

臺灣小說發展概述、大綱

臺灣小說發展概述(節錄)    http://ctld.ntu.edu.tw/ls/strategy/lecture.php?index=76 要閱讀一個地區的文學作品,應該先對其歷史發展之背景脈絡有一通盤概念性的掌握,如此方能上扣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參透文學作品與時代間千絲萬縷的對話關係。無論哪一種文體的文學,勢必和其所屬時代有著密切而深刻的互動。而台灣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和政治文化的發展、遷變息息相關。 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對「身分認同」懷抱著某種矛盾情結,動輒在「台灣人」、「日本人」以及「中國人」的主體定位間游移滑動;此外,彼時台灣人一面抵抗日本殖民政權的轄治,一面又受惑於殖民統治之下所帶來的種種現代化措施,知識份子於「反抗殖民心理」與「生活現代化、便利化」兩端擺盪浮懸的態勢自又不待多言。當時最有名的小說,便是吳濁流在1946年以日文所書寫的《亞細亞的孤兒》,文中對於台灣人民複雜的認同有著透徹而精闢的描繪。 而戰後到當代的文學發展,則又為台灣文壇開啟一波新的潮流。前述日治時期的作家群多半因為語言表達上的隔閡而失去創作空間,取而代之的是大陸遷台而來的作家及其書寫典律。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現代主義」文學 1.代表人物2.代表作品 小說:白先勇《紐約客》、叢甦在《現代文學》創刊號(1960)發表一篇小説〈盲獵〉、李金髮、戴望舒、卞之琳、艾青、劉納鷗、穆時英、杜衡、葉靈鳳、施蟄存 詩:《現代詩》、《藍星》、《創世紀》 、《文學雜誌》 3.年代:60年代 4.特色: (1) 強調藝術自主 相信藝術本身具有自主地位,相信文學作品本身具有獨立於社會功用之外的內在價值,因此能抗拒外來壓力,不必為滿足政治性和道德性而寫。 (2) 對現代文化抱持樂觀態度 被賦予「進步、前衛」符號功能的現代主義,成為知識份子們一心嚮往的哲學。 (3) 藝術客體化 反轉一般文學關對於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性,極端抗拒傳統的書寫技巧,以及懷疑「語言」、和「意義」,由是,許多富有創意的實驗紛紛出現。其基礎在於,重新檢視語言和指涉對象之間的不安關係,以及因而喚醒新的自覺,重新對待中國文字表義符號的特性。 (4) 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古典文學「會合」 技巧可以來自西方,但作家還應關心當代中國的現實。 (5) 對文學「深度」的執著 作家專注於心裡挖掘、追求詭秘風格、罪惡等主題。

以色列動力藝術大師Lord Yaacov Agam(亞科夫.亞剛)來台

圖片
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92520810784385.46173.164929993543469&type=3 享譽國際的以色列動力藝術大師Lord Yaacov Agam(亞科夫.亞剛)上週來台(17日),並拜訪他 在台北公館水源市場的作品「水源之心」,以色列駐台北經 濟文化辦事處代表何璽夢(Simona Halperin)一路陪同參觀,她表示亞剛對於能夠再 來台灣,參觀水源市場感到非常開心。儘管亞剛在台灣僅停 留3天,但他在台灣留下很好的印象,也希望未來能和台灣 有再次合作的機會。 高齡84歲的亞剛曾在2009年為高雄世運主場館創作公 共藝術「和平啟示」,由九根立柱組成,呈現149種的色 彩,表達變化萬千的運動競賽。2010年他更是幫台北公 館的水源市場變裝,打造「水源之心」,這個耗資六千萬元 的世界最大複形畫,運用了177種色彩,可從不同角度欣 賞不一樣的圖案,象徵台北市的多元,也讓老舊的水源市場 脫胎換骨,成為台北城市藝術的亮點。 亞科夫.亞剛是當代「動力藝術」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曾 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等地亮相。亞剛顛覆藝術品只能靜靜 的任人觀賞的傳統,而是應該和觀賞者積極互動,讓藝術表 現更加活潑有趣。另外他也從事藝術教育活動多年,並於1 996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章,他為基礎教育之幼 稚園、國小、國中至高中生,皆設計一系列不同的教材推廣 藝術。 相關新聞: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41900391.html

柴契爾主義---新右派與自由經濟(未完)

關鍵字: 新右派、新公共管理、保守派、自由經濟、國營事業私有化、歐洲共同體 簡介 功過集一身,回顧柴契爾夫人傳奇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362 社論 -- 柴契爾主義的反思(節錄)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2529 柴契爾夫人自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年間擔任英國首相,她篤信自由經濟,主張小政府,任內對英國的政經社會進行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包括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鬆綁勞動市場、金融市場、限制工會權力、調降稅率等,促使英國走向市場經濟,這些大改革在全球掀起民營化的浪潮,也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典範,被稱為「柴契爾主義」。

[轉載] 文化政策為什麼?(下) /龍應台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ai/theme/009/reader09_03.htm 上篇: http://culture-notes.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 中篇: http://culture-notes.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21.html ⊙ 本篇文章摘自: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2008.05.14 建一棟藝術中心和建一座污水處理廠或是一個百貨大樓畢竟是不一樣的。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牽動著一個城市靈魂深處的東西──它的歷史情感、文化認同,以及人民對未來的共同夢想,願景。 文化政策,就是一個機制把種種彼此矛盾扞格甚至彼此抵銷的力道爬梳清楚,對照願景和目標,畫出一條清晰可循的路來。 在一個開放社會裡,它不是從上而下的監督、管理,更不是權力的干預、操縱或控制,而 是一套機制,有效地透過整合來創造文化發展的最佳條件與環境 ,也就是說, 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創造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它絕對不是,而且不可以是,一套「最高指導原則」,它只是一畦豐潤的有機土壤,讓人民的創意和想像力能夠在土壤上著床,發芽,綻開自由的萬種新苗。 政府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泥土,只是讓人踩的泥土,民間才是花朵。土是為了花而存在,本末不可倒置。

[轉載] 文化政策為什麼?(中) /龍應台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ai/theme/009/reader09_02.htm 上篇 : 文化政策為什麼?(上) ⊙ 本篇文章摘自: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2008.05.13 因為大街、廣場、公園,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有「管理條例」,而所有的管理條例都禁止這樣的演出行為。為什麼禁止? 因為對於管理者而言,「方便管理」是唯一的邏輯 ,在這個單一邏輯下,街頭藝人對市場管理處而言,就是違法攤販;對交通警察而言,就是交通阻礙者;對公園處而言,就是破壞公園環境者;對稅捐處而言,用罐頭收錢而不繳稅,就是逃稅者。 官員害怕彈性,因為彈性會帶來額外工作。官員逃避創意,因為創意會帶來額外風險。 去掉彈性和創意,躲開額外的工作和風險,只要管裡方便,那麼還有什麼比「禁止」更簡單的管裡方法呢?至於「禁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人民使用公共空間權利的剝奪,對城市氣氛的壓抑,藝術家的損失等等,不是任何一個部門需要考慮的。這,就是官僚本位主義的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