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是 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 。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 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 ,更長遠來看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 保持 文化多樣性 。 中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先生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 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 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 。此後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台灣,博物館學界一直注意生態博物館學的發展,但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宜蘭縣以 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 ,尚未有真正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出現。 今天全世界已經有300多家生態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 來源: 維基百科 其他相關: 生態博物館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