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

作者:郭義復
登於博物館學季刊
摘要
博物館學與其他學科一樣,產生於實踐中,被用來指導實踐;博物館學引導博物館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提升生活品質,在社會進步及生活品質提升當中,博物館學更加蓬勃發展,不斷蛻變調整,新博物館學於焉產生。
新博物館學的出現,體現現代博物館多元存在、互相包容的特性,新博物館學的觀念、主張及做法廣泛影響博物館蒐藏、研究及教育等層面,對博物館展示的影響尤其明顯及深遠,實有加以研究、探討的必要性。
本文從博物館學開始,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描述博物館學及新博物館學產生的背景、特徵及異同點,分析演變的原因、演變的機制及演變的結果,進而探討新博物館學展示的觀念、主張及做法,以及其對現代博物館的影響。
雖然新博物館學的熱潮已經減緩,生態博物館或社區博物館不再快速擴展,然而新博物館學仍然是二十世紀博物館兩大主要改革運動之一,其觀念、主張及做法勢將繼續影響二十世紀以後的博物館發展。
一、博物館學的興起
布魯納認為:「建立知識體系的觀念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目的是為了使人類的經驗更加連貫」(邵瑞珍譯,1995)。成立學科的目的除了使經驗更加連貫外,也希望藉由理論來指導實踐的方向,建立實踐的方法,以突破實踐的瓶頸,擴大實踐的範圍,提升實踐的層次,並且藉由實踐的經驗來發展更多的理論,讓學科的範圍更加寬廣,學科的內容更加周延,學科的方法更加科學化,奠定學科長久發展的根基,發揮學科詮釋、預測、控制、傳遞及指導的功能。
雖然我們實踐博物館已有一段時間,也已經累積可觀的經驗,但是我們對於博物館許多的事實仍有相當程度的不了解,仍舊不清楚博物館該有的品質和特性。為了要成功的處理這個領域中有關發展和變遷的種種問題,就必須持續擴展有公信力的知識體(屈麗慧譯,1994),博物館學(Museology)就是這個具有公信力的知識體。
人類積極發展博物館學的理由,也是博物館學的功能所在,包括:
()擺脫自然狀態,擺脫純經驗的描述,讓人類具有解決博物館問題的能力。
      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博物館,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其有形的存在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但是其存在的狀態卻是極自然的,許多的事實隱藏在人類感官之外,是人類經驗無法體驗到的。因此,人類對於博物館的認知一直缺乏系統的、深入的、全面的、持續的了解,只能停留在混亂的、膚淺的、片面的、短暫的觀察與感覺上。由於觀察及感覺都是因時、因地、因狀況而改變的,因此觀察與感覺的結果只是片段的事實而已,從中只能獲得一些資料及資訊,要獲得完整的知識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獲得智慧。此時獲得的資料及資訊祇是一種工具而已,它只能夠用來描述純經驗,唯有知識及智慧本身才具有指導的功能,才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博物館學就是希望能夠有效掌握博物館的知識及智慧,藉由這些知識及智慧來指導博物館的發展,來解決博物館的問題。
()整合人類共同的經驗,探索出博物館內在的規律性,來預知可能發生的情境,預測可能產出的結果
    人類要將從博物館實踐中發掘的資料及資訊轉化為知識,必須經由共同的經驗的經驗來發現博物館內在的規律性。規律性是指可以反覆出現或重複發生的事實,透過邏輯推演、觀察實驗及歸納演繹,可以發現規律性,規律性可以作為預知發生或預測結果之用。當規律性經由人類共同經驗揭示出來時,就變成博物館學的知識體或博物館學智慧的雛體。早期博物館學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博物館的現況進行記錄及描述,許多研究偏重於博物館具體工作的說明和博物館現在工作情況的介紹,缺乏對博物館基本規律的揭示,由於博物館事業的擴展,理論工作遠遠跟不上需要,尤其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博物館學,還處在一種初級狀態。(王宏鈞,1997)
()建立理想的模式,追求更高的技術層次,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
      新博物館學主要的特徵之一是理想主義的盛行,理想主義產生於對保守主義的不滿,人類對未來抱持期待的心理,希望未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博物館與人類未來是新博物館學研究者極感興趣的課題之一。(王宏鈞,1997)當理想變成努力的目標時,這門學科就有進步的可能性,如果人類沒有什麼遠見,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會被降級為比目前狀況為更為定向、更為僵化、更為侷限的情況。(沈劍平譯,1999)換言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是對我們最好的挑戰,博物館學就是希望建立一個理想的模式,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以追求更高的技術層次。
()建立工作的標準,釐清工作的重點,改進工作的方法,讓工作的途徑明確化,提升博物館工作的品質及效率。
      透過博物館學對博物館工作進行規範,建立工作的標準,以確保工作理想的達成;透過博物館學來掌握工作的重點,界分工作的輕重緩急及先後次序;透過博物館學來改善工作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品質,讓工作的途徑更加明確化,降低嘗試錯誤的風險及成本。
()闡釋博物館的意識,讓社會認識、支持及使用博物館,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彰顯博物館的重要性。
   人類因為巧遇機會或媒介穿引而接觸某個事物,因為接觸某個事物而對該事物有所了解,進而對該事物產生喜愛的心理,並化為支持的行動。博物館學是人類接觸博物館最佳的媒介,藉由博物館學有組織、有系統的描述,可以增進人類了解及支持博物館,也可以增進人類喜愛及使用博物館,讓人類與博物館間產生良好的互動機制,突顯博物館的重要性。


二、博物館學發展的情形
博物館學開始發展大約是在博物館相關協會成立後才開始的,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末英國博物館協會,及二十世紀初美國及世界博物館協會成立後,才開始對博物館學進行系統的研究及推動。之後,於一九四八年誕生了國際博物館協會,一九七六年成立了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專責對博物館學進行更有系統的研究及推動,博物館學才逐漸被認同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博物館學與許多同時期的學科一樣,屬於非常年輕的學科,不同的是,雖然博物館學肇始於很多學科之前或同期,但是因為博物館學無法有效的展開,因此博物館學的研究是緩慢的、局限的,較之其他學科落後。
博物館學落後的原因,可以從現代社會的型態略見端倪,身處於瞬息萬變,追求短期效益的現代社會中,人類習慣追求技術,關注快速的效果,偏愛短期的效益,對於許多隱藏在技術背後,無法在短期內明顯、迅速呈現效益的基本理論及概念,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由於博物館學採取觀念與技術並重的態度,著重開發長期及潛藏的效益,因此經常被人類社會忽視
       雖然如此,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博物館學已經累積一定的深度及廣度,並且逐漸受到重視,尤其在歐洲及英國的博物館學,比在美國和加拿大更被重視,在英國及歐陸,博物館學早被視為一思想的主體。(黃正儒、高忠義合譯,1995)
    博物館學被引進台灣的時間較晚,實際參與研究的學者專家寥寥無幾,因此博物館學發展的速度非常緩慢,博物館學的知識領域仍舊非常原始,研究方法及技術仍舊非常粗糙,亟待更多人加入研究、發展的行列。從博物館學被引進國內至今,


博物館學在國內的發展情形出現許多的問題:
()經驗的描述多於理論的探求,研究範圍的深度不夠。
     在國內成立博物館的時間雖然遠晚於歐美先進國家,但是也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在這不算長也不算短的一百年當中,理論上已經足夠培育出相當多的博物館人才,也足夠累積相當多的博物館經驗,形成具有特色的本土博物文化。然而一百年來所留下來的卻只是「師徒式」的經驗而已,並未將經驗深化為理論,也未藉由理論來指導博物館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在博物館學研究的深度有明顯不足的現象,研究人力及研究成果零星分散,無法統合及匯集成核心重點。
()工作的描述多於科學規律的發掘,研究的方向發生偏差。
       將博物館工作的描述誤以為是博物館學的研究,事實上它只停留在個案的研究及經驗描述的層次上,它只是一種資料或資訊而已,尚未能變成一種知識,無法廣泛引用及深入運用。國內對於博物館學的研究仍舊偏重於對博物館的介紹,缺乏對博物館經驗的科學研究,使得博物館學的發展出現發展停滯的現象。
()引用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多於對自己本國的科學研究,研究的廣度不夠。
   現代的潮流雖然強調全球化,但是也注重本土化,讓全球化及本土化交織,呈現出整個人類的成就。但是在歐美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本土化的理想經常面臨困境,進而產生文化殖民的疑慮。從歐美文化的角度來看,其文化有時是有形的影響研究者,有時候是無形的影響研究者;從國人對文化接受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是有意的接受,有時候是無意的受到影響。在有形的影響及有意的接受方面,國內研究者經常將歐美研究的成果套用在國內博物館的工作或研究上;在無形的影響及無意的接受方面,因為研究者受到西化教育的潛移默化,在價值觀的抉擇上無形中就會受到影響而不自知,嚴重影響本土化博物館學的生長、卓壯。然而不管是有形或無形,有意或無意的影響,都是優勢文化下的產物,它終將讓博物館學研究的廣度發生不足的現象。
()零星進行研究,成果散落,缺乏組織性及系統性,研究的風氣未開。
   國內博物館從業人員雖然在博物館內工作,但是大多只針對自己在大學主修的學科內容進行研究,只有少數人針對博物館學進行研究,因此,完整的、廣泛的博物館學研究往往無法有效的展開。國內研究博物館學的學者專家,其研究內容分散,成果散落,缺乏重點及特色。
   其次,國內出版的博物館學書籍及期刊非常缺乏,只有少數博物館或文化教育機構發行之期刊可供發表博物館學研究成果,大部分的期刊仍以博物館展示內容所屬的學科為主要發表內容,就連設有博物館學的大專院校都非常稀少。
        總之,博物館學的發展過程已經經歷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實況紀錄、藏品的描述,第二個階段是蒐藏品的分類及陳列等問題,第三個階段是論述博物館的特徵和職能,第四個階段是對基本理論展開廣泛討論。前三個階段稱為經驗的描述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具體工作的總結、純屬技術性的問題,最後一個階段屬於理論的探討階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學科體系的建立和基礎理論的探討。(王宏鈞,1997)

三、博物館學的性質
()博物館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決定一個知識體系是否屬於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的判準是:它本身有無獨特的理論基礎?有無獨特的研究方法?其實每一門學科都難免都與其他學科重疊,問題是有無自己獨特的理論基礎,有無自己的研究方法。
  一般人對博物館學的印象是非常的模糊,發現它好像存在,理由是:在學術研究上經常被提及;它好像又不存在,因為其學科的體系、架構、範圍不明確,並且在高等教育很少設立學系或研究所來進行專門研究。
  由於博物館學尚不發達,亟待建立專業研究制度,曾經有學者認為目前並無所謂的博物館專業,澳洲博物館學家賀矩(John Hodge)認為:我們正邁向使博物館工作成為一種專業的階段,雖然現階段的博物館工作具有許多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與其他專業而言,還不算什麼,博物館學研究必須仰賴更多跨學域的研究(趙榮台譯,1994)。威爾說:「是否有這樣的可能?因我們急於想被別人視為專業,而假設一理論實體的存在,但實際上它並不存在」。(黃正儒、高忠義合譯,1995)有的專家認為:博物館學充其量是一門實踐科學,無非是告訴我們作為博物館工作者應當如何管理博物館。
    博物館學被視為是獨立的學科是晚近的事情, 就博物館學的研究來說是眾說紛紜的,有的認為博物館學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具有作為一門科學的知識客體,即人─物關係方位和組織方位;具有其特殊的方法學;具有其特殊的知識體系。
()博物館學是一門科學   
一門學科是否被視為科學,主要的判準是:它所具有的科學性如何?亦即說它能否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檢驗,檢驗的結果是否具有信度及效度?其知識體能否有效的、普遍的解釋各種現象。王宏鈞(1997)認為博物館學是一門科學,因為博物館學在理論上構成博物館的概念,博物館學不單是技術,它是不折不扣的科學。
()博物館學重視實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博物館學不能脫離博物館的實踐和社會對博物館的要求;它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學科,而是與博物館實踐密切連繫的學科。因此博物館學的研究是從博物館工作的需要出發,將研究結果運用到博物館的工作上。換言之,博物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對博物館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性,同時對實踐又有較強的依賴性(王宏鈞,1997)
()博物館學是科際整合的學科
隨著民主時代的來臨,來自觀眾的價值觀是多元的,來自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價值觀也是多元的,這些多元的價值觀深深影響科學博物館發展的方向,豐富博物館展示的內容,也增加展示的寬度及深度。然而因為受到多元化的影響,要完整呈現這些多元的需求及多元的價值,必須運用許多不同的學科知識,各相關學科相互滲透,邊緣知識不斷出現,此時博物館學變成各種不同學科的鎔爐。
()博物館學屬於社會科學
   博物館本身就是一種體系,其發展歷程與結構是以社會文化因素為基礎,因此博物館學並非產生於社會真空之中,而是受到特定的社會、文化及歷史因素的制約。任何學科必需透過文化及歷史機制的篩選、解析及詮釋,才能與社區結合,與觀眾結合。博物館是一種社會文化教育設施,它的發生、發展和所從事的各種活動受社會需要的支配,並為社會條件所制約,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博物館學屬於社會科學。(王宏鈞、馮承伯,1993)
四、社會變遷與新博物館學
現代潮流的主要特徵是讓許多原有的東西發生激烈的變化,改由新的內容物來覆蓋、遮掩、中和、取代原有的東西或多元的並存。當一個社會的不滿處處皆是,這個社會本身必定處於危急關頭,博物館也是如此,當社會對博物館不滿時,就會希望進行改革及創新,為突破現況及建立博物館的新貌,我們的時代創造了博物館運動。對博物館造成影響的社會因素包括:
1.民主決策的形成方式
2.社會自行演化而成的多樣性
3.教育體系的情況
4.溝通及資訊技術的改革(王維梅譯,1994)
對博物館而言,因為這些社會變遷因素,使得博物館在二十世紀中發生兩大改革運動,依照發生的先後順序,第一個改革運動讓博物館從「傳統博物館」邁入「現代博物館」。隨著時空的變化,博物館學與許多學科一樣,首先在技術上發展,之後在理論上發展,不只在技術上發生變化,同時也在觀念及方法上發生變革。博物館從「傳統博物館」邁入「現代博物館」的改革運動發生在1920年代左右,德國德意志博物館嘗試改變博物館傳統的、靜態的展示方法及展示媒體,開始引進互動式、參與式的展示方式,第一個改革運動的主要特徵包括三個主要層面:
1.因應科技發展的事實,使用高科技的展示技術
2.整合多種學科的知識,發揮統合的教育功能
3.強調人本的觀念,尊重觀眾的需求。(郭義復,1999)
第二個改革運動讓博物館從「博物館學」進入「新博物館學」,一九七O年代出現新博物館學的名詞,依據新博物館學理論而成立的生態博物館(Ecomusiums)社區博物館(Community Museums)在世界各地萌芽,Peter Mensch認為新博物館學就是生態博物館學(鄭惠英譯,1989)Julia Harrison認為新博物館學的理論基礎是社區主義,生態博物館是新博物館學的模範(黃正儒、高忠義,1995)
對於改革運動的因應方式,有的以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方式處理,從「傳統博物館」邁入「現代博物館」的改革運動屬於此種類型;有的在名稱的前面加上「新」字,例如新馬克思主義,從「博物館學」進入「新博物館學」的改革運動屬於此種類型;有的將名稱冠上「後」(Post)字,例如後工業社會、後現代化,二十一世紀以後的博物館改革運動,可能以此種形式出現。然而不管以何種方式,何種名稱出現,其主要目的是傳達時代、社會及知識三者最大的共同性:「變」,藉由找出變點(Turning Point)以顯現前後的差異點、變化的性質(質變或量變)、紀錄階段歷程(從發展的歷史,了解各期的特性) 
   總之,博物館兩大改革運動的主要區分點在於:從「傳統博物館」邁入「現代博物館」的改革運動著重「物與人」聯繫的取得,企圖從物質的世界中往內回歸到人本身;「博物館學」進入「新博物館學」的改革運動著重人類與自然環境及社會取得連繫,嘗試將博物館過度人造的情境往外擴展自然天成的環境,將個人的情境轉移到群體及社會的情境

五、新博物館學的特徵 
()新博物館學是一種新思維、新作法、新主張、新期望、新理想,它包含理想與實務、想法與做法。
()新博物館學產生於對博物館學的不滿,可視為博物館的改革運動,一種對博物館價值判斷不同而激發的改革運動。
()新博物館學不是單一的、穩定的狀態,它的理念仍在劇烈改變中,至今已經歷經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預期未來也會繼續演變。
()新博物館學不僅著眼於內部規律的研究,並且努力進行博物館外部的聯繫,此種外部的聯繫,在形態方面包括有形的及無形的聯繫;在對象方面包括與自然環境的聯繫及與人類社會的連繫;在內容方面,包括生活的及群體的概念。      
()新博物館學雖然具有反對的精神,但它並不具顛覆性。新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學彼此共存共榮,不能也無法取代博物館學。新博物館學與博物館學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合適與否的問題。新博物館學回應社會變遷的要求,把從側重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向同時注重理論研究的方向發展,從而把這門學科推向更系統、更健全的階段(王宏鈞,1997)

六、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
   所謂展示觀,就是一種對博物館展示的觀念、主張及做法,展示觀是經過深度思考的結果,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清晰的觀念,明確的主張及務實的作法,展示觀往往能夠維持高度的穩定性及一致性。事實上,新博物館學展示觀已經被落實到實際的執行面,深深影響博物館的展示,並且具體呈現在博物館展示的目標、展示的功能、展示的範圍、展示方式、展示媒體及展示手法的運用等方面上。 
   在新博物館學展示目標方面,新博物館學希望博物館與自然環境取得連繫,相互結合,共同呈現一個不是以人類為萬物之主的環境,也不是一個經過人類過度裝飾的環境,拋棄以往邊重於人工化及人造化的展示環境,呈現大自然的原貌,展現大自然的特色。新博物館學將環境的範圍擴大,從物理的世界、個人的世界擴充到社會、歷史及個人結合的世界。換言之,新博物館學所營造的環境便是我們週遭的每一樣事物:包括物理的世界、社會與歷史的過去、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靈  
   在社會學家涂爾幹的觀念中博物館就是社會本身的集體呈現。新博物館學另一個展示目標是希望博物館能夠與人類社會取得連繫,現代博物館雖然已經從「以物為中心」的做法中解脫出來,進入以「個體為主」的核心中,但是這仍然不足夠完整的呈現或詮釋人類真實的生活,畢竟人類是群居的的動物,也是社會的動物,個人不能離群索居,如果缺乏社會群體的支持,個人很難獲得成就,個人所獲得的成就也不一定能夠成為人類社會所需。
   新博物館學最終的展示目標是希望將自然環境及人類社會結合在一起,落實到人類實際的生活層面,讓人類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在社會互動中成長,發揮現代博物館教育的功能。讓人類體認保有人類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有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儘管不在,人類的文化仍能保留下來,但是人類文化的背景故事卻很難具體而微的闡釋出來,將影響人類深度去了解文化,以及影響堅定傳承文化的信心。
    在新博物館學展示功能方面,由於新博物館學特別強調真實性情境的重要性,希望藉由親身的經驗,發揮深省式的教育效果,將教育內容附著於整體情境中,教育效果既深刻也長遠,遠超過純知識的學習效果。換言之,新博物館學透過實際生活的體驗,以激發反省式思考來取代一般對傳統知識的學習方式。展示是公眾的事務,場地是公共空間,對象是社會大眾,現代博物館的應有特徵是:將知識整合成為系統化的展示、將知識檢驗成為正確性的展示、將知識篩選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展示。
    在新博物館學展示範圍方面, 博物館學只蒐藏及展示小物件,新博物館學不只蒐藏及展示小物件,也蒐藏大遺址,並將大遺址視為是一個大的展示品。經由博物館研究出的成果,不管它是實體或觀念,都可視為蒐藏的一種而加以展示。從物件到觀念,博物館學時代的蒐藏及展示局限於物件,也就是說蒐藏及展示實體的東西,此時物件是一個初級的知識體,展出時必須依賴蒐藏品自己說話,由觀眾自己去詮釋體會,對於曾經身歷其境,見證過這些蒐藏或展示品的人來說,的確能夠因為記憶的認同而發揮部分展示的功能,但是對於大多數的觀眾而言,往往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為了強化蒐藏品展示時教育的功能,必須經過博物館人員深入的研究,將隱藏在蒐藏品表面及深層的資料、資訊及知識予以發掘、整理,有組織、有系統的展示在觀眾的面前,這些知識不只是物件本身的知識而已,也包括物件存在時期的許多背景,這些背景包括歷史文化的概念、命題、觀念及思想,前兩者共同形成理論的基礎,後二者形成哲學的思維。
       在新博物館學展示方式方面,新博物館未必要局限在建物內,源於法國的生態博物館可以算是新博物館學的模範,生態博物館基本上是一種思考方法,對於世界的全面、開放的系統看法(黃正儒、高忠義合譯,1995)。蒐藏品不需要集中保存,可以分別放置在各個地方,最好能夠原址保存,將博物館展示的軸線往縱向及橫向拉開,讓展示可以集中進行,也可以分散舉行。
    博物館對於蒐藏品的認定範圍一直擴大,不能只單純的蒐藏物件,否則物件就會因為被機械式的分割,而失去歷史教育及文化教育的意義功能,新博物館學主張除了蒐藏及展示物件外,也蒐藏及展示研究的成果及觀念,以保持蒐藏品及展示品的完整性,使蒐藏或展示品不致於變成是一個脫離歷史環境時空背景的物品,易言之,蒐藏品及展示品不限實物包括其他非實物,例如傳統禮俗、口述歷史及社區關係等,社區的每一個人都成為展示的一部分,包括農夫、主婦、商人和石匠(鄭秀嫻譯,1996)。新博物館學運用環境背景的因素來突顯蒐藏品或展示品的價值,藉以達成教育的真正效果。在新博物館學展示媒體方面, 自然物及人造物都是展示品,包括主體及陪體都是展示品,包括人(甚至是觀眾本身)及物都是展示的一部分,都是展示的媒體,寄附許多展示的資料、訊息及知識。
    博物館的展示必須滿足觀眾的多元喜好,例如有些觀眾喜看不容易看到的事物或本身不熟悉的事物,有些觀眾喜看日常熟悉之物,前者可藉由蒐藏品來傳達,後者可藉由展示品來傳達。在新博物館學展示媒介方面,首先是從蒐藏品到展示品,概念化的趨勢,博物館變成是一個由想法、觀點、見識運作的地方,展示品不限蒐藏品,也可以依據教育需要製作可已傳達教育內容的展示品,承認沒有蒐藏品的展示館也是博物館。
    在展示手法方面,新博物館學展示的手法朝著三種模式發展:
()「縮小─放大」模式,展示範圍由小放大,縮小而不狹隘,放大而不脫序。
()「聚斂─幅射」模式,展示方向由中心往邊緣擴散,聚歛而不自限,幅射而不失焦。
()「單一─多元」模式,展示內容由單一變多元,單一而不單調,多元而不混雜。
十、結論
     新博物館學的理論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及具體的方法,明確的方向提供明確的目標,具體的方法提供實踐的方法。
    新博物館學消極的功能是反映社會的實況,回應社會的議題,積極的功能是創造社會的遠景,提升社會文化及教育的水準
    新博物館學是一門較弱的、分裂的專業,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及不穩定性,有人認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新博物館學並不是經過社會反覆歷練而逐漸形成的社會觀點,它只是回應當時環境的現況,只為解決當時社會某種的問題,因此只能表面的、短暫的存在於社會中,無法長久存在。事實上,新博物館學發展到今天,雖然曾經遭遇許多的挫折,不能算是非常的成功,但是它仍然繼續存在,並且不斷的蛻變調整中。
    新博物館學變遷的過程可說是多彩多姿的,它讓博物館從「平靜」發展到「動盪」,又從「動盪」回復到「平靜」,它也讓博物館從「一體」發展到「分裂」,又從「分裂」發展到「整合」,此時,新博物館學的展示已經成為博物館發展過程的一面鏡子,光鮮明亮,垂照久遠。
參考文獻
王宏鈞 1997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 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1-22
王宏鈞、馮承伯,1993 中國大百科全書 文物博物館冊 頁50
王維梅譯 1994 成長中的美國博物館運動 博物館學季刊 8(4)3-10.
沈劍平譯 1999 學校的職能 桂冠圖書 頁19
邵瑞珍譯 1995 教育的歷程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頁13
屈麗慧譯 1994 傳統的回顧─新時代的博物館 博物館學季刊 8(4)39-45.
郭義復   1999  科學博物館展示的變革 博物館學季刊13(3)97-103.
黃正儒、高忠義合譯 1995  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 博物館學季刊9(3)1-8.
鄭惠英譯 1989 博物館學與博物館 博物館學季刊3(2)45-50.
鄭秀嫻譯1996  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 博物館學季刊 10(1)3-6.
趙榮台譯1994  博物館工作專業化 博物館學季刊 8(3)57-6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質空間(異質地方heterotopias)---傅柯Michel Foucault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古典社會學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