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半世紀的藝術經營史:專訪法國大老丹尼爾.彭布朗畫廊

2012年11月08日 Update   文  / 陳韋晴


「白手起家」在畫廊業界不屬稀奇,在歐洲,白手起家並百年傳承的畫廊也為數不少,但要能夠橫跨現代與當代藝術、歷經世代轉變,並且在現今當代藝術市場上屹立不搖,絕對無法忽略法國藝術產業界大老丹尼爾.彭布朗(Daniel Templon)先生。

丹尼爾.彭布朗畫廊為法國當代藝術先鋒畫廊,創立於1966年(當時他年僅21歲)。畫廊在1972年時移遷至離龐畢度中心(Pompidou Center)5分鐘步程內的現址,自此再也沒離開過法國藝術產業的中心。

成立46年,畫廊的展覽紀錄,就像一本活的藝術史,觀念藝術與極簡主義大師如:Donald Judd, Dan Flavin, Frank Stella與Richard Serra等人都在早期即與他合作,歐美當代藝術先鋒:Jean-Michel Basquiat, Keith Haring, Wilhem de Kooning, Joseph Kosuth, Roy Lichtenstein, Robert Rauschenberg以及Andy Warhol等人也都曾在他畫廊展出,他對法國藝術市場的影響力甚至擴及至傳媒,1972年創辦ART PRESS雜誌、1986年創辦ART STUDIO雜誌。畫廊自1974年起即參展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oire International d’Art contemporain,簡稱FIAC)、自1977年起參展瑞士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全球重大藝術博覽會中都可見其蹤跡。2011年起代理首位中國藝術家何岸,並在紐約軍火庫藝博會(the Armory Show)中以主牆面展示,2007年以上海當代藝博會(SH Contemporary)首次登陸亞洲,事隔5年後,今年參展香港藝博(Art HK),與其他歐洲畫廊相較,他的亞洲藝市進軍策略較為保守,但也是如此的經營策略奠下他法國老牌的高度,本專訪將分享他對歐美藝市近半世紀的觀察與前進亞洲的未來規劃。



談歐洲藝市現況與未來

您如何觀看整體歐洲藝術市場的現況與未來發展?
40年前的歐洲藝市非常小,不止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甚至美國,都處在當代藝術的萌芽階段,藝術發展活躍,但市場則不然。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藝市中心轉移至美國,藝術交易行為才慢慢活絡起來,在進入21世紀前,各大洲的藝市形成各自飽和,藝術交易擴展成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促成真正的全球化交易。數十年以來,市場追隨著學術,卡塞爾文件展與各大雙年展一直是當代藝術的風向指標,但現今趨勢已轉變,各大藝博會各有特色、參展內容也嚴格把關、我們透過參與各國藝博會尋找可以合作的國際藝術家,我覺得藝博會的重要性將有超越雙年展之勢。

以您觀察,法國藝術市場這幾年的變化為何有何隱憂?
法國藝市與FIAC藝博會的發展息息相關,FIAC主展場巴黎大皇宫(Grand Palais)在1993年關閉後,因政府經費不足,維修了12年才重新啟動,遷移到布朗麗廣場的那幾年受到許多抨擊,直接影響到交易,法國財產稅的課稅額與斐茲藝博會(Frieze)是目前FIAC最大的威脅。70-80年代的巴黎藝市非常萎縮,1989年FIAC創下4億法郎成交額時達到巔峰,之後市場開始下滑,這幾年的回溫讓我們已無法抱怨。我們每一年透過參加藝博會接觸到許多新藏家,以今年出席香港藝博為例,我們將作品售給歐洲與亞洲藏家,這是個無法挑剔的成果。我們目前的主力藏家還是以法國為主,但因政府稅收問題,導致許多法國富人外移,這成為在法國內地交易最直接的問題。我們有超過20位法國藏家因為政府稅收而移居至布魯塞爾,這也間接形成我們出席布魯塞爾藝博會的必要性,因為他們已不在法國境內交易。

以我觀察,您代理的藝術家中新媒體藝術非常少,是否是因為歐洲藏家對於新媒體作品的接受度不高?
(笑)那是因為我對新媒體藝術的喜愛不高、但要求很高。題材、技法、理念等要能夠融合所有,並成就在一件作品裡是個挑戰,但我個人就很欣賞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此外,我的藏家群中收藏新媒體作品的也是少數,藏家對於收藏新媒體作品存在著許多質疑,如:版數、播放系統、展示…等,有的新媒體藝術家甚至以「創作理念」為由,在雙年展或展覽現場廣大發送作品DVD,公然挑釁市場規則,身為畫廊業者需要對藏家有交代,許多新穎的理念不適用於藝術交易上


談全球與亞洲藝市觀點

您曾在2007年參加「上海當代藝博」(SH Contemporary),而今年首次參展「香港藝博」,請您分享參加亞洲藝博群展的感想與未來計畫?
2007年當我們一抵達上海時,就發現亞洲藝術市場不在大陸本土,自此我們再也沒回去過。中國藏家對收藏國際作品還未成熟,此印證在我們今年的香港藝博行上(沒有一件作品售予中國藏家),以我觀察,中國藏家只對「已知名」的歐美藝術家有興趣,要他們接受潛力型的歐洲藝術家是有難度的。我們對今年的香港藝博無法挑剔,明年將會再次出席。此次作品售予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印尼、比利時、南美、澳洲與倫敦共9位藏家,其中近半數是歐洲藏家,可見香港藝博的藏家號召力。我們目前計畫明年要組法國藏家團去香港觀展,估計應該會有好成績。

今日藝術市場上,是否有哪些地區的藝術家值得關注您在歐洲推介中國和日本藝術家,您如何觀看亞洲藝術在歐洲的發展?
嚴格來看,現在要討論亞洲藝術在歐洲的發展還太早,確實有許多歐洲藏家收藏了一些中國當代作品,但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投資和轉手售出。目前我們推介的日本和中國藝術家都還尚未有明顯的成效,期望未來兩年內會有所收穫。除了拉美藝術之外,我個人覺得印度與非洲藝術的未來發展不容小覷,這兩個區域鮮明的文化特色將成為下一個焦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異質空間(異質地方heterotopias)---傅柯Michel Foucault

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古典社會學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