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取勝 台灣書院抗衡孔子學院
為了讓海外朋友認識和瞭解台灣,及展示中華和台灣的傳統文化,中華民國政府規畫於美國洛杉磯、休士頓等城市設置「台灣書院」。儘管中共砸重金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但台灣不和對岸進行銀彈競賽,而是要以質取勝。
為推動正統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政府規畫於美國洛杉磯、休士頓等城市設置「台灣書院」(Taiwan Institute),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吳英毅4月11日在立法院表示,台灣書院已萬事具備,只待美方許可掛牌的時間。
台灣書院的構想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競選時推出的政見之一,由台北文建會主導。文建會倣傚日本、韓國,去年開始積極籌劃在海外設置「台灣書院」,希望透過「華語文教學推廣」、「台灣文化多元推廣」、「漢學研究與台灣研究推廣」,向全世界介紹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希望成為台灣對外的文化窗口。
有人認為,雖然台灣認為正體字是正統,強調注音符號的優良,但台灣自詡的「優勢」,不砸重金要如何與砸下巨資於海外各地廣設孔子學院的大陸相抗衡?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強調,中共砸重金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但台灣不和對岸進行銀彈競賽,而是要以質取勝。未來「台灣書院」開張後,初期人力和經費雖然不多,但已有一套完整方案,包括架設「全球華文網─數位台灣學院」網站,提供宋詞古唱虛擬實境教學、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等互動課程,用創新的方式突顯台灣的優質文化。
台灣僑務委員會的副委員長任弘於2009年的全美外語教師協會年會(ACTFL)就表示,「台灣書院」不會摹仿因涉足僑務和政治而引發很多爭議的「孔子學院」的模式,「希望它成為海外朋友認識和瞭解台灣,向海外展示中華和台灣的傳統與文化的一個文化窗口。」
簡體字與中國文化的斷層
在近幾年,隨著世界各國興起的中文熱,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中文課程以因應市場的需求,中共積極爭搶中華文化的主導權於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但中共政權推行的簡體字,將中華優美的文字改的面目皆非,經歷文化大革命後,已失去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
文字學者鄭建在〈簡體字背後的陰謀〉文章中指出,簡化字來源於草書,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流傳,為有別於正體字而被稱為「俗體字」,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在正規場合人們還是用正規字,所以當時的人們能同時認識一個字的兩種或多種寫法。這就好比我們在家幹活時,為了方便,喜歡穿隨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會客時會換成正規得體的真絲衣服,是一個道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千年,到了中共建政後,就只許人們永遠穿粗布衣服而燒掉真絲衣服了。
鄭建說,簡體字割裂了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命脈。中國古籍都由正體書寫,文化大革命後出生的人,連四十年前的報刊都看不懂了,更別說是古籍了。
漢字每個字本身就是一濃縮了的文化,一個固化的信息模塊,在學認字寫字的同時就是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孔子學院教的簡體字如進步的進,正體字為走至佳境,這是進步;簡體字是走進井裡,走到死胡同中,又怎麼會有進步呢?又如同大陸將簫、蕭、肖全改成肖,三字完全是不同的意義,從此蕭郎變肖人。
中共政權以國家政策,積極推行的強制「破四舊」,毀道統,成為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產不生的四不像。正體漢字每個字蘊涵的深義,已被改得面目皆非,比如:
愛(爱):愛而無心,非真愛!
窮(穷):躬身於屋簷下,為貧窮的寫照。
聖(圣):善於傾聽和表達的王者才是真正的聖人。
臟(脏):心臟變心脏(心脏、骯脏),無怪乎大陸世風日下了。
廠(厂):工廠東西被掏空成工廠。
親(亲):相親不相見!
濛(蒙):細雨濛濛(濛濛)沒有水。
雲(云):烏雲(雲)密佈不下雨。
鬥(斗):戰鬥英雄戰大鬥。
傑(杰):英雄豪傑(傑)不算人。
不僅正體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被簡體字中斷,而且,中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在大陸已被中共政權破壞殆盡。曾經遍及城鄉的廟宇、道觀,人們家中的各種文物,祖傳字畫或線裝本等,無不被中共作為四舊破壞掉。就連聖人孔子本身,也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成為被批判的對象,那時大陸全國上下都稱孔子為孔老二。在毛澤東親自發動的批林批孔運動中,不但將孔子的歷史古蹟、文物毀壞,還從小學到大學,對孔子的書進行系統的批判,並喊著「把孔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
現今,中共政權卻再利用聖人孔子之名,在海外近百個國家設立了約700餘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欲爭搶中華文化的主導權。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推行的華文教育內涵,卻早已不再是真正的中華神傳文化,不過是其無神論的黨文化而已。◇
台灣書院的構想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競選時推出的政見之一,由台北文建會主導。文建會倣傚日本、韓國,去年開始積極籌劃在海外設置「台灣書院」,希望透過「華語文教學推廣」、「台灣文化多元推廣」、「漢學研究與台灣研究推廣」,向全世界介紹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希望成為台灣對外的文化窗口。
有人認為,雖然台灣認為正體字是正統,強調注音符號的優良,但台灣自詡的「優勢」,不砸重金要如何與砸下巨資於海外各地廣設孔子學院的大陸相抗衡?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強調,中共砸重金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但台灣不和對岸進行銀彈競賽,而是要以質取勝。未來「台灣書院」開張後,初期人力和經費雖然不多,但已有一套完整方案,包括架設「全球華文網─數位台灣學院」網站,提供宋詞古唱虛擬實境教學、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等互動課程,用創新的方式突顯台灣的優質文化。
台灣僑務委員會的副委員長任弘於2009年的全美外語教師協會年會(ACTFL)就表示,「台灣書院」不會摹仿因涉足僑務和政治而引發很多爭議的「孔子學院」的模式,「希望它成為海外朋友認識和瞭解台灣,向海外展示中華和台灣的傳統與文化的一個文化窗口。」
簡體字與中國文化的斷層
在近幾年,隨著世界各國興起的中文熱,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中文課程以因應市場的需求,中共積極爭搶中華文化的主導權於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但中共政權推行的簡體字,將中華優美的文字改的面目皆非,經歷文化大革命後,已失去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
文字學者鄭建在〈簡體字背後的陰謀〉文章中指出,簡化字來源於草書,早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流傳,為有別於正體字而被稱為「俗體字」,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在正規場合人們還是用正規字,所以當時的人們能同時認識一個字的兩種或多種寫法。這就好比我們在家幹活時,為了方便,喜歡穿隨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會客時會換成正規得體的真絲衣服,是一個道理。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幾千年,到了中共建政後,就只許人們永遠穿粗布衣服而燒掉真絲衣服了。
鄭建說,簡體字割裂了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命脈。中國古籍都由正體書寫,文化大革命後出生的人,連四十年前的報刊都看不懂了,更別說是古籍了。
漢字每個字本身就是一濃縮了的文化,一個固化的信息模塊,在學認字寫字的同時就是在學習中國的文化。孔子學院教的簡體字如進步的進,正體字為走至佳境,這是進步;簡體字是走進井裡,走到死胡同中,又怎麼會有進步呢?又如同大陸將簫、蕭、肖全改成肖,三字完全是不同的意義,從此蕭郎變肖人。
中共政權以國家政策,積極推行的強制「破四舊」,毀道統,成為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產不生的四不像。正體漢字每個字蘊涵的深義,已被改得面目皆非,比如:
愛(爱):愛而無心,非真愛!
窮(穷):躬身於屋簷下,為貧窮的寫照。
聖(圣):善於傾聽和表達的王者才是真正的聖人。
臟(脏):心臟變心脏(心脏、骯脏),無怪乎大陸世風日下了。
廠(厂):工廠東西被掏空成工廠。
親(亲):相親不相見!
濛(蒙):細雨濛濛(濛濛)沒有水。
雲(云):烏雲(雲)密佈不下雨。
鬥(斗):戰鬥英雄戰大鬥。
傑(杰):英雄豪傑(傑)不算人。
不僅正體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被簡體字中斷,而且,中國五千年的神傳文化在大陸已被中共政權破壞殆盡。曾經遍及城鄉的廟宇、道觀,人們家中的各種文物,祖傳字畫或線裝本等,無不被中共作為四舊破壞掉。就連聖人孔子本身,也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成為被批判的對象,那時大陸全國上下都稱孔子為孔老二。在毛澤東親自發動的批林批孔運動中,不但將孔子的歷史古蹟、文物毀壞,還從小學到大學,對孔子的書進行系統的批判,並喊著「把孔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
現今,中共政權卻再利用聖人孔子之名,在海外近百個國家設立了約700餘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欲爭搶中華文化的主導權。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推行的華文教育內涵,卻早已不再是真正的中華神傳文化,不過是其無神論的黨文化而已。◇
留言
張貼留言